计数能力:三步法 孩子有实践才真正问不倒

发布时间:2021-12-15 06:30 来源:新浪育儿 原文链接:点击获取

孩子到了一两岁的时候,差不多会说话了,家长就会急着让孩子学数数,而且往往在孩子能数到10或20的时候,就开始大赞自己的宝贝聪明。其实这个时候,孩子的数数,只是凭借死板的记忆背出来的,并不能理解数字所代表的意义。

要想学得会,需要闯三关

怎么让孩子理解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呢?这就是计数能力的培养了,看似简单,对于孩子来说,若没有经过生活实践,理解起来还是相当困难。

孩子要真正学会数数,是有规律的,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:

首先,能手口一致地数数。比如数自己的手指,数一下点一下;或者让孩子数玩具,数的时候,说出的数字与指着的玩具要一致才行。

其次,能够按数取物。比如让孩子拿三块积木,或者拿两根香蕉,看孩子是不是能拿准,这个就叫按数取物。

最后,能说出总数。即孩子数完后能告诉你,这里一共有几个。孩子能够明白数完后最后一个数字,就代表这些物品的总和。

不同年龄,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启蒙?

这三个阶段是逐步发展的,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,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场景和物品可以启蒙孩子。

对于2~3岁的孩子,他们对于计数的经验都来自生活,家长可以这样做:

如上楼梯的时候带着宝宝一边上一边数,数到5或数到10就好;

在分糖果的时候可以提醒他们一个小朋友一块糖果,该如何分;

再问一问如果一个人分两块应该怎么分;

在户外玩的时候可以邀请宝宝一起捡树叶,边捡边数……

以上这些小活动,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数感,还可以帮助孩子,通过自己的体验,理解这些数字的意义,此时的数数,并不是简单地复述和背诵。

在进行生活中的数学游戏时,刚开始数的时候尽量让孩子能自己触摸到物体,摸一个数一个,同时按顺序大声说出数字。因为这也遵循皮亚杰的动作发展规律,从动作思维,逐渐上升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程。

一般4~5岁的孩子,基本都能数出10以内物体的总数了,此时也能手口一致地点数并且说出总数,这就标志着他们已经开始理解数的意义了。

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孩子,如何运用数数的策略,来解决在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。比如:

开饭的时候让孩子数一数今天家里几口人,妈妈需要盛几碗饭;

帮助其他小朋友数一数拍了几下皮球,比一比两个人谁拍得比较多;

或者逛超市的时候让宝贝帮忙挑选几个苹果、几个橘子等。

在孩子数了一遍之后不要急于给出对或错的答案,可以多问一问孩子确定是这个答案吗?如果从这边开始数呢,答案一样吗?……

要慢慢关注孩子是否出现漏数、跳数、重复数等错误,以及数过之后报出的总数与数的最后一个数字是否能对应。

5~6岁的孩子,计数能力已经比较熟练了,他们不仅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数数,还可以接着数、倒着数等。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孩子运用计数去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,比如:

问孩子“你现在有五片树叶,如果再给你四片树叶,你一共有多少树叶?”;

让孩子来数一数,爸爸妈妈谁的书比较多,引导孩子进行比较;

购物时鼓励孩子跟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家里都缺少哪些物品,每种物品缺多少,请孩子用数字记录在购物单上,帮助孩子理解数字代表的数量……

此时孩子已经理解数具有抽象的性质,他们可以不依靠手指点数或一一对应就可以进行数数了。甚至有些孩子会群数,比如两个两个数是2、4、6、8;三个三个数是3、6、9、12。通过这一方式可以锻炼和扩展孩子对数的抽象理解能力。

来源:时代华语授权选载自《张梅玲: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数学思维训练》

点击排行